中班音樂欣賞教案《金蛇狂舞》含反思適用于中班的音樂主題教學活動當中,讓幼兒分別用身體動作和聲音的長短,嘗試表現樂曲A段和B段,感受樂曲熱鬧歡快的特點,喜歡中國民樂,初步理解樂曲中的“對話”結構,感知A+B+A的結構,快來看看幼兒園中班音樂欣賞《金蛇狂舞》含反思教案吧。
設計意圖
端午節快要到了,大街上到處都能感受到節日的氣氛,粽子、綠豆糕、艾草等特有的節日物品吸引著孩子們。一天,貝貝在班上興奮地告訴大家:“超市里有條龍呢!”很多孩子都附和起來:“我也看到了!”“龍身上還裝有粽子呢?”就在那天的社會活動中,我和孩子們一起交流了端午節的來歷、過端午節時的習俗等內容,孩子們意猶未盡。于是,我想到了讓孩子們欣賞民樂《金蛇狂舞》,希望幼兒在藝術欣賞的氛圍中來感受我們民族的民俗風情,體驗民族節日熱鬧歡快的景象。
活動目標
⒈感受樂曲熱鬧歡快的特點,喜歡中國民樂。
⒉分別用身體動作和聲音的長短,嘗試表現樂曲A段和B段。
⒊初步理解樂曲中的“對話”結構,感知A+B+A的結構。
⒋感受音樂節奏,樂意參與音樂游戲活動,體驗游戲的快樂。
⒌能愉快地參與集體演奏活動。
活動準備
⒈知識經驗:教師了解民樂《金蛇狂舞》的背景等相關知識;幼兒已玩過“對歌”的游戲。
⒉材料準備:樂曲《金蛇狂舞》、電腦、錄音機、故事《雙龍戲水》、圖譜自制龍舟、龍的頭飾、紅綢、鑼、鼓等。
⒊環境準備:區角張貼劃龍船、舞獅子、舞龍、放鞭炮等喜慶活動的圖片;布置河道的場景,有起點和終點、水草等。
活動過程
⒈完整欣賞樂曲,充分表達感受。
①幼兒隨民樂《喜洋洋》舞動入場。
②請幼兒安靜地欣賞民樂《金蛇狂舞》,思考:有什么感覺,為什么?想干什么?
③請幼兒表達自己的感受,并隨音樂表現。
⒉欣賞故事,感知樂曲ABA結構。
①教師邊操作圖譜邊講故事《雙龍戲水》。
②故事里有誰?發生了一件什么事情?
③再次欣賞樂曲,感知樂曲的結構。
④這個音樂有幾段?它們一樣嗎?
⒊分段傾聽,理解樂曲中的“對話。
①請幼兒重點欣賞B段。
②它們像在干什么?
③請幼兒分組模仿對話表演。
⒋玩游戲,感受樂曲的歡騰、熱烈。
①教師和幼兒一起扮演龍隨音樂游戲。
②請幼兒自己嘗試游戲。
⒌品嘗粽子,了解樂曲的相關知識。
你們喜歡這首樂曲嗎?它是我們中國偉大音樂家的聶耳創作的一首民族樂曲。外國人也很喜歡,聽過以后總會豎起大拇指,夸獎我們中國的民樂真棒。這首好聽的樂曲名字叫《金蛇狂舞》。
活動延伸
⒈將樂曲中的“對話”創編成兒歌,讓幼兒合作朗誦。
⒉請幼兒隨樂曲玩舞龍燈或舞獅的游戲,充分感受樂曲的民族韻味。
⒊觀看舞龍舞獅的錄象片,了解《金蛇狂舞》的真實含義。
活動反思
《金蛇狂舞》這首樂曲具有濃郁的民族風格,樂曲熱鬧歡快,原曲結構較為復雜,考慮到中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及音樂對幼兒的可感性、可接納性,我將樂曲中的重復部分進行了改編。
環境和材料的暗示對此次活動起著極大的暗示與激勵作用。精美的教具是我運用的重要手段,我用中國民族特色的線描制作了兩條形象生動的龍,用兩種不同顏色的彩帶制作了圖譜——海洋,色彩鮮艷的自制龍舟,在空地上也布置出海洋的路線,并且同圖譜吻合,讓幼兒在符合樂曲意境的環境中,理解和感受作品。
活動中,我調動了幼兒諸多的感知通道——聽覺、視覺、運動覺等,讓幼兒在觀看教師圖譜演示、跟隨樂曲做動作等方式方法中,反復地傾聽樂曲、感知樂曲。在歡快的樂曲聲中,幼兒劃龍舟比賽的場景將活動推向了高潮,你追我趕,爭先恐后,準確地表達了幼兒對樂曲的理解,并用他們自己的方式表現出來。活動分別運用了集體、小組、個人等形式讓幼兒參與活動,教師也積極地參與到游戲中,活動的氛圍輕松愉快,十分快樂。
小百科:蛇(學名:Serpentiformes)是脊索動物門、爬行綱下的一類動物。體細長,分為頭、軀干和尾三部分,無四肢或在低等蛇類橫裂的泄殖孔兩側有爪狀的后肢遺跡;周身被鱗;頭部形狀各異,鼻孔位于吻側,但終生海棲的海蛇科(Hydrophidae)種類則居于吻背;眼球外有保護性的透明皮膚,瞳孔圓形、垂直橢圓形或水平橢圓形,無活動性眼瞼,晶體幾呈圓球形;舌細長分叉;前頜骨(僅蟒科蛇類具齒)、上頜骨、腭骨、翼骨和齒骨上附生著齒尖后彎的牙齒,然而齒的大小、數目及其結構則隨不同蛇種而異;尾部明顯地短于頭體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