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經磨練,總會修成正果——評吳旻老師的公開課《河中石獸》反思》這是一篇七年級上冊語文教案,5月10日,本人有幸參加了迎江區初中語文“三定備課”教研活動,活動中,本人更有幸觀摩了十四中吳旻老師執教的七年級語文公開課《河中石獸》。
5月10日,本人有幸參加了迎江區初中語文“三定備課”教研活動,活動中,本人更有幸觀摩了十四中吳旻老師執教的七年級語文公開課《河中石獸》。一節課下來,本人感慨良多,現概括如下,僅供同仁參考。
1、 塊狀教學,彰顯大氣
對于“塊狀教學”目前有兩種理解:
(1)“板塊”是指課文中比較集中而又相對獨立,由問題情境形成的結構大部件。通俗地講就是將課文分成相對獨立的幾大部分,教學時依照一定順序將幾部分內容分塊進行。這種范式相對于從頭到尾一成不變的僵死模式有較大的優勢,可以相對集中的訓練。但是其不足也是顯而易見的,就是仍舊沒有脫離情節分析的舊窠。
(2)“板塊”在語文教學中,由聽說讀寫四大言語能力為組織線索,相對集中的對某一能力進行實踐,同時利用問題情境統領整體。這樣的教學顯然是以整體角度著眼,又從某一語文素養著手進行的,可以有效避免陷入情節分析的泥潭。
本課教學我們可以較為清晰的觸摸到吳旻老師課堂板塊的構成:
(1)故事導入,介紹作者;
(2)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3)探究文本,尋找真理;
(4)跳讀文本,感受風格;
(5)品讀文本,收獲真理。五大板塊都以不同形式的讀為主要武器,說、譯緊密附著,滲透其中。這樣一來,整個教學流程既相對獨立,又整體推進。幾乎每一次言語實踐都在前一次基礎上不斷提升要求,特別是在人物形象分析上,勇于打破常規的教學思路,不是按照人物出場的先后來分析,而是以分析老河兵形象為突破口,從人物的語言和語氣來分析,再加上學生畫圖的輔助,老河兵的形象躍然紙上,再倒過來分析講學家和寺僧的形象,一切就顯得水到渠成,了然無痕。
2、駕馭課堂,盡顯底氣。
無論是課堂開頭故事的導入,還是以問題設計推進課堂的教學;無論是文言特殊句式的梳理,還是人物(特別是老河兵)語言的分析;也無論是教師對教材的準確把握,還是恰到好處對學生的點引,吳老師那扎實的教學功底,嫻熟的教學方法,親切的教態語言,無不表現的淋漓盡致。難怪,教研室劉東生主任稱贊這節課“越來越成熟,越來越精彩!”
3、問題導向,很接地氣。在“初讀課文,整體感知”這一環節中,吳旻老師非常注重“朗讀”這一文言文教學的法寶,讓學生“自由泛讀——課堂示讀——互相評讀——集體朗讀”,讓學生在多種形式的朗讀中自己把握朗讀節奏、掌握詞句大意、概括主要內容,真正做到了“心中有學生,課中有學生”。在教學的第三環節中,吳老師拋出了問題:“故事中寫了哪幾位主要人物?又是誰最終找到了石獸?理由是什么?”將故事中“正面人物”先亮出來并簡要賞析,這樣老河兵這一形象就能扎根于學生心中,而講學家等“反面人物”面目也就自然而然被學生所認知了。再比如,為了讓學生真正理解“凡河中失石,當求之于上流。蓋石性堅重,沙性松浮,水不能沖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處嚙沙為坎穴,漸激漸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擲坎穴中。如是再嚙,石又再轉。轉轉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這段話的含義,老師有鼓勵學生自己動手,通過畫圖這一形象化的手段來達到理解的目的,雖然七年級的學生對物理中的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的概念根本不了解。當“博學多識”講學家的一套理論被“眾服為確論”時,老師以問題引導學生該怎樣看待這種現象時,就結合了“綠豆能健身”、“大蒜治百病”的流行說法,是“逗你玩”和“算你狠”的伎倆,自然的引出了“不迷信權威、不人云亦云”的觀點,讓學生在這種輕松愉悅的氛圍中領會句子的含義。另外,課堂上,吳老師那極富親和力的微笑,那極具感召力的語言,那時常走到學生身邊的身影,無不顯現出一個教學行家的風采。
4、不斷進取,彰顯銳氣。本次迎江區初中語文三定備課教研活動中,吳旻老師執教了公開課《河中石獸》。課堂上,吳老師那精巧地教學設計、現代化的教學手段,以及生動活潑的教學氛圍中體現的民主、平等、合作的師生互動關系,再一次展現了迎江區語文教師的教學風采。這幾年,迎江區教育局為教師們搭建了一個個實踐教學理念、鍛煉自我、展示才干、交流學習的平臺,使他們在教學方面得到了磨煉、提升和成長,切實提高了本區教師教育教學水平和專業素養。吳旻老師就是其中一個杰出的代表。在平時,只要有機會,吳老師絕不放棄任何磨練自己的機會,無論是市區公開課,還是區校展示課,吳老師都主動請纓,精心準備,勇于請教,不斷反思,教學水平也呈直線上升。從四年前的《馬說》,到兩年前的《出師表》再到現在的《河中石獸》,可以說,吳老師的教學水平一年一個樣,幾年大變樣。照這樣下去,若干年后,我們堅信,迎江區定會出現更多的像于漪、李吉林、李庾楠、竇桂梅等一批實力派的名教師。不信?咱們拭目以待!
當然,吳老師的這節公開課也存在著些許的瑕疵,比如教師在梳理歸納文中寺僧、講學家、老河兵對沉入河中位置的界定時,只分析了寺僧認定石獸在河流的下游、講學家認為石獸淹埋于河流的原址以及老河兵認為在河流的上游等三種情況,而忽略了寺僧剛開始的觀點,即石獸停留在原址,這從“求石獸于水中,竟不可得”一句就可以看出。再比如,老師在分析講學家、老河兵等關于石獸的具體位置時,最好能結合課后“思考探究二”來進行,因為此道題引用資料說明“鐵牛”沒入河中而位置卻沒有發生變化的事實,說明“如果我們用現代科學知識來看,也會對課文產生疑問”的觀點,這樣有利于培養學生發散性思維和創新思維。
瑕不掩瑜,總體來看,吳旻老師這節公開課仍不失為為我區初中文言文教學的示范課。
【反思】
1、新詞的學習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均得到了體現,但具體操作中結合具體語言環境分析詞語時做得不是很到位。
2、在討論時,由于學生是首次在初中新班級中進行,同學間并不熟悉,因此難免拘謹。我在巡視時注意到了這個問題,但由于擔心時間不夠而沒有太重視,影響了討論的效果。
3、整個教學過程能夠緊扣教學目標進行,達到了預期的教學效果,再次提醒我自已:在教學過程中方法運用是否恰當與目標的達成有著直接關系。
歷經磨練,總會修成正果——評吳旻老師的公開課《河中石獸》反思這篇教案共7539字,適合用于七年級上冊語文教案教學學習。
相關文章
《七年級語文《紫藤蘿瀑布》練習題測試題2套反思》:花和人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長河是無止境的。
《七年級語文觀摩課教案《散步》教學設計預案反思》:《散步》是一篇秀美雋永、蘊藉豐富的精美散文,也是一曲用580字凝成的真善美的頌歌。